发布日期:2019-03-08作者:C8HR阅读量:0
近期,很多用户表示ofo退押金难的问题,有一个网友突发奇想,听说“外国人报案策略”百发百中,我用外国人身份能不能追回押金。
他先给自己立了个人设:来自加州,在中国生活了两三年,中文不太好,做事喜欢上纲上线。然后给ofo发邮件。
原本也只是试试看的心情,没想到的是,第二天ofo就把他的押金给退回来了,还正式地写了封英文邮件答复。
这下网友们坐不住了,你说让我们等,结果来个老外就秒退,什么意思!
事后有人联系ofo公关人员,他们回应:不知道这事,不可能吧。
近几年“外国人报案”策略屡试屡胜,我们有理由猜测,当ofo客服写了这样一封英文邮件是什么心情:噢!是外国人,得赶紧处理,千万别让他闹,中国人闹闹也没什么,反正他们习惯了。
很失望!
失望这个北大背景的年轻创业团队,如今也油腻起来,北大在四年前带给这个团队以光环,却成了他们的高光时刻。四年里,他们在组织上始终没有向成熟企业靠齐。
是的,资本可以造就一切,就算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逻辑,也并不影响ofo成为资本市场上的宠儿,在它最辉煌的时候,理想国11层人多到装不下。
那也是奔跑的时候,员工为了能了解竞争对手底牌,连续一周凌晨3点去中关村数车。
这是个年轻的组织,他们热血,却不够成熟,以为跑就能赢,不懂决定事情成败的,在于人事。
世界著名风投公司——红杉资本的主席迈克尔·莫里茨表示,“一个公司的基因早在它最初的18个月就被决定了。”
ofo创始人戴威家庭条件优渥,父亲是国企董事长,一位下属评价他,“是好学生,但骨子里叛逆,有很强证明自己的欲望”。
在外界看来,戴威这种强硬的态度潜在影响着这家公司的命运,几乎在创立ofo一开始,就已经决定独立发展这条路,先后拒绝阿里的控制和滴滴收购的橄榄枝。
共享是个烧钱的赛道,几轮融资下来,所有人包括老板都沉浸在快速扩张的喜悦中。“我们那时候觉得,投资的金额远大于我们需要的资金量。有资金积压太多,一下子使用不掉的情况。”一位ofo离钱很近的员工说,“太多了!虽然这个钱跟你没有半毛钱关系,但是花得那种疯狂感……”
公司最鼎盛的时期,ofo前台都通过猎头来招。
后来多位接受采访的ofo员工表示,ofo当时很多部门花钱铺张,公司为每个员工购置价值2000元的升降座椅,管理层一人一辆特斯拉。
资本是助推你的,最终都得还回去,在“融资-扩产能-铺车”这一模式之外,老板并未着手转变ofo盈利模式。车辆损耗和运营成本远超预期,整个充满变量的财务模型只是空中楼阁。
比资本更浮躁的,是人心。ofo见过热血和资本碰撞在一起的激励火花,浓烈而短暂。
而比这更严重的,是组织人事复杂带来的恶果。
2016年11月,原优步中国高管张严琪以首席运营官身份空降ofo,并带来了一支由原优步运营人组成的团队。
不久,ofo又迎来一位运营副总裁池文明,他曾是阿里中供铁军。
2017年7月,三名滴滴派系高管进驻,ofo运营体系又一次重组。
除了运营层面,市场、供应链、产品、财务等,全部迎来新高管。
一波一波空降的高管,每一个人都会招自己的团队,原有员工被边缘化,除了公司出现人员冗余之外,更严重的是造成了“圈子”的存在。
当时一位能力不错的城市经理,开始在南京,张严琪来后被调到苏州,大池崛起后又被调到无锡——城市越变越小。据一位与之熟识的人透露,大池手下喝醉酒拍着他的肩膀说:“兄弟,不是你不行,你不跟我们是一个圈子的。你到我们这个年龄你也这样。”
ofo的员工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,被动接受边缘化现实,同时忍受着人事组织的混乱不堪。
不同派系高管一个接一个来,ofo老板和团队却没能力处理好人事关系。
“就算不发钱,我也愿意给ofo干一段时间。”一位90后员工说,但他还是走了,因为忍受不了部门纠缠不清的人事关系。“你可以不叫它ofo,叫of,因为没有车轮子了。它坏了,就是这种感觉。”
ofo裁员时有人说,自己最大的错误就是用感情来工作,虽然矛盾、不舍,但不得不学着努力封闭自己的情感,成为一名“专业”的职场人。
这场乱斗下带给所有人的最大感受,就是他们的年轻被放错了位置。
人去楼空,原ofo理想国总部2000元的桌椅被半价出售,戴威也许会思考,在人事方面,ofo欠缺多少。
客服
咨询
电话